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

綠島人權文化園區,重現第三大隊秘辛
文/李吉崇

(圖說:緘默的小提琴,隱藏了多少被扭曲的生命樂章。)

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自97年7月接管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籌設業務以來,以『人權教育』及『永續島嶼』二大目標,持續進行園區的各項軟硬體建設。硬體部份包括綠洲山莊及莊敬營區內的建築物修復工程,以及新生訓導處展示區均己完成;軟體部份有史蹟史料調查、人權藝術季及解說導覽訓練等活動,己累積了階段性成果。
這次開放參觀的新生訓導處(1951-1965)展示區,是以重建復原該時期的第三大隊(第9至12中隊)房舍原貌,作為展示新生的生活情景。展示區內藉由物件說明、當事人見證及官方檔案,進行歷史重建。這是自2001年以來,綠島人權文化園區進行規劃及文史調查部份成果的具體呈現。

新生訓導處展示區分為五個部份,『勞動.改造』以擬真塑像展出新生訓導的受難者在白天勞動、上課思想改造的生活情形。
此展區的臘製作品,由國際知名的林建成美術工室製作,具有國際水準,也是亞洲密度最高的臘像展覽區。
『教室區』模擬呈現新生訓導處上課情形,並有留言區、服務區、資訊站、人權群像及園區重建歷史。
『青春.歲月』則是以檔案為依據,展出受難者在戒嚴體制下,以各種罪名判處刑期、受難者檔案照片及影片等,讓民眾深入瞭解受難者。

(圖說:左起1.「黃昏的故鄉」從琴弦中淒楚流瀉,撫慰前仆後繼望鄉的心靈。2:無盡的勞動改造,卻永遠也改造不了澎湃熱血與頂天脊梁。3:陳孟和的15年青春歲月,在綠島被漂洗成黑白的無言天問。4:1954新生訓導處營區鳥瞰圖,每一轉角都是無盡吶喊和冤魂的重重疊影。)

『不自由中的自由』展區重建新生就寢的押房,以擬真人像展出新生訓導處受難者在熄燈就寢前,短暫的一個多小時的『自由』活動形態。
『關不住的心靈』展區則是企劃展區,以實物及影片展出受難者在綠島或釋放後的創作,表達思想禁錮的年代,關不住受難者的心靈。
綠島人權文化園區未來將依據園區整體規劃持續推動各項建設,期望將綠島人權文化園區這個『負面遺產』轉化成世界『文化資產』,與大家一起學習面對過去、檢視現在、前瞻未來。

註:本文原載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2010年3月1日館刊《曙光》,作者李吉崇為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副研究員
——《潘小俠紀實影像-白色烙印:1949~2009人權影像》序

文/曹欽榮

   20世紀末交替,小俠記錄了橫跨20年(1986-2009)的白色恐怖受難者的當代攝影集,編織起「過去不久」的歷史裡的質樸臉孔所映照出來的影像記 憶之網,透露了這些前輩們外顯質樸臉孔內裡的反抗意識,影像在這裡成為台灣民主化無可辯駁的證據-「人民做主」是小俠影像帶來抽象的民主原則的具體影像實 踐。就這點而言,小俠的白色恐怖受難者照片,凝結了於高壓歷史衝突下烙印在受難者身體所散發出來的「自由人」在今天的精神面貌。


   20世紀台灣從日本帝國殖民轉換到國民政府類殖民體制,20世紀末台灣如何可能民主化,民主素養如何可能成為21世紀新的台灣國民文化?深刻廣泛論述為 什麼有可能民主化的大問題是研究的課題,不能忽視的是台灣戰後反抗者不斷無畏地投入反抗運動,這一來自歷史追求「自由」的傳統,造就且醞釀了1980年代 主客觀反戒嚴環境,基層群眾集體走上街頭爭取被剝奪的權利,我們也當記得1989年520鄭南榕出殯那天,小俠所拍的詹益樺火鳳凰般身體十字架的照片-停 格了台灣全面性社會改造運動的影像象徵,鄭南榕與詹益樺炙烈的兩把自由之火,撼動了多少人心!



  影像集的臉孔,宛如凝視 著1949年以來失敗主義的統治者在台灣所建構出來的虛偽國族榮光的毀壞,毀壞的體制至今並未崩解離析,長期戒嚴下所積累的各式各樣退化的、惡質化因子滲 入台灣土壤底層,有如另類隱形有待清理的工業環境遺毒。當我們閱讀、直觀受難者素樸臉孔,認識了過去國家體制迫害人民的惡行劣跡,考驗今日的我們為建立嶄 新國民國家的民主文化,路途仍然遙遠,但是,素樸的臉孔告訴我們,深化民主素養的文明是可能的,我們必須在認識歷史中前進。


  攝 影是否能幫助認識歷史的功能主義命題,充滿著正反合爭辯論點,但是,無可否認的人物視覺影像,從1839年西方攝影術宣告出現以來,攝影與記憶的關係一直 涉入「記憶和歷史」的真實性、美學價值、社會用途,乃至政治、權利、性別議題等等的交鋒論述,這些影像及論述的演進史,伴隨著世界思潮,恰恰豐富了影像重 建歷史的多元協力的可能性,反映在承載文明的博物館世界裡的展示溝通,影像可說是無處不在,博物館聲影科技化的趨勢,使得保存影像已成為博物館專業工作之 一。

  在我們的國家台灣,21世紀出現了兩個紀念白色恐怖的園區(綠島、景美),這是個新的社會集體事務,關係民主教育的普及化,園區以 博物館任務紀念當事人之外,紀錄個別受難者的生命史,無可旁貸,影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。小俠在不同時間記錄了綠島監獄、景美監獄、安坑刑場、安坑 調查站、泰源監獄等等受難者與歷史空間影像,其中反映了進一步探索/詮釋個別、集體、國家歷史的第一步影像工作,我們期待文建會能夠實現曾經計畫在景美人 權紀念園區設立國際性的人權影像資料中心,小俠的影像集說明了設立人權影像資料中心的必要性,為了自由人共同體嶄新的民主文化,我們仍須努力。

   2009年戒嚴60周年紀念(1949.5.20-1987.07.15),在美麗島事件30周年紀念日,也是國際人權日,小俠自費出版《白色烙印》, 見證了台灣戰後以來,228、白色恐怖、民主化運動裡,人民素樸臉孔集合起來成為追求「自由人」共同體的集體記憶影像,對照官方檔案裡受難者的年輕臉孔檔 案影像(包括被槍決者的生死前後霎那照片、受難者檔案照片),影像的歷史視覺震撼,將留給我們意義深遠的影響。


《潘小俠紀實影像-白色烙印:1949~2009人權影像》2009年12月出版